錯判行業發展前景、選擇不可控的發展路徑、堅持模仿式戰略……比亞迪欲構建夢想,但困境從一開始就已注定。
裁員減薪、電池“自燃”遭棄傳聞、限售股遭高管套現4億元、A股H股股價雙雙創出新低,比亞迪在困境里越陷越深。
十幾年間,從“電池大王”到“汽車狂人”,再到“新能源之夢”,比亞迪曾一帆風順。自2008年年底推出雙模電動汽車F3DM后,比亞迪開始介入新能源領域,提出了三大綠色夢想,即太陽能電站夢想、儲能電站夢想和電動汽車夢想:它也由此成為創新的典范、資本市場的寵兒,其股票被“股神”巴菲特看好并持有。
然而自2011年,比亞迪IT、汽車、新能源三大板塊業績全部下滑,經營再難樂觀,而新能源產業迄今未能帶來收益,多元化的業務組合、全產業鏈的垂直整合需要大規模投資,但收入和盈利下滑,比亞迪的財務負擔日益沉重。重新審視比亞迪的發展路徑,可以得到一些教訓。
第一,誤判行業發展前景:比亞迪對于新能源汽車發展前景的判斷過于理想化,認為全電動汽車技術將很快取代電汽混合技術,從而押 寶前者:從現在的行業發展來看,混合動力還是比較主流和經濟可靠的模式,而不是比亞迪的“彎道超越”戰略所采用的全電動模式。
在行業主流技術發生跨越性變化的當口,對新興的技術趨勢做準確的判斷,至關重要,卻非常困難。目前來看,全電動汽車的技術范式并不成熟,相對于更成熟的混合動力技術,全電動汽車在可靠性、大規模市場應用、產業系統等方面都存在不足。
如果說比亞迪是對新技術太樂觀,那么TCL當年收購湯姆遜電視機業務的挫折,則是對平板電視技術的成熟速度,做了過于保守的估計。由于認為CRT技術還將主導消費市場若干年,TCL希望通過收購湯姆遜來獲得CRT市場的規模優勢。而當行業快速轉向平板電視市場時,TCL陷入困境。
第二,“補短板”忽視發展持續性、企業發展強調路徑依賴,經營能力不是短時期內就可以形成的。比亞迪擁有領先的電池制造技術,在王傳福看來,移動充電電池的下一個最大的市場,無疑是汽車。汽車能源向電力轉移是未來的大趨勢,而阻礙電動汽車商業化的問題主要不是汽車制造,而是電池性能和造價達不到要求。既然比亞迪擁有電池技術這把潛在的“金鑰匙”,而汽車制造這個能力“空白點”可以用收購來彌補,這樣收購秦川汽車似乎順理成章:但是,汽車畢竟是一個高技術、高競爭、高門檻的行業,希冀用收購一家三流公司就補上短板非常困難。
第三,路徑設計步驟太長、太復雜。企業戰略強調可實現、可控性,如果戰略規劃的太復雜,內生性風險會呈幾何倍數增加,不可控性也越來越大。比亞迪的戰略路徑是一方面通過收購秦川汽車,快速掌握傳統汽車技術,在汽車行業站穩腳跟;另一方面做好電池業務,繼續研發電池儲備技術。等待市場機會成熟,將汽車和電池技術進行融合,著力發展全電動汽車。比亞迪的戰略路徑設計步驟太長、太復雜,最后“成功會師”需要諸多內外部條件的配合,大大增加了難度。
第四,忽視“外力”;、汽車制造行業是一個競爭激烈的傳統行業,依靠早打獨斗已經不易取得成功,國內的一些自主品牌企業,例如奇瑞和吉利等,企業發展歷史各有特色,但是企業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則需要借助“外力”的作用。例如奇瑞在國內的系列收購,吉利則收購了沃爾沃,保持了持續發展的勢頭。而比亞迪除了創辦之初收購秦川,基本獨立自主,后勁漸漸枯竭。
第五,持續的模仿式戰略:采取跟隨和模仿戰略的企業,較容易取得初期成功。但是,如何后續發展往往成為一個難題:繼續采取模仿戰略還是進行本質創新?比亞迪的F3采用了與豐田花冠類似的外觀,S6則與雷克薩斯RX350類似。擦邊球式的模仿也在比亞迪別的業務部門發生,例如與富士康之間存在的爭議。王傳福認為,“一種新產品的開發,實際上60%來自公開文獻,30%來自現成樣包裝設計品,另外5%來自原材料等因素自身的研究實際上只有5%左右”。這種 “非專利技術”集成創新的觀點值得探討,因為持續模仿終究會使企業發展的底氣不足。
本文經長江商學院許可。
在品牌經營過程中,成功品牌之所以區別于普通品牌,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——成功品牌擁有家喻戶曉的知名度,消費者能在第一時間回憶起品牌名稱。更重要的是,能夠突出品牌個性與價值,與消費者身份、品味相符。
(2022-04-15)包裝設計、飲料包裝
(2022-02-15)隨著企業品牌意識的增強及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,展廳作為展示企業形象、產品特色及文化理念的重要窗口,其設計制作的重要性愈發凸顯。展廳設計制作不僅是企業展示自身實力與形象的重要手段,更是促進品牌傳播、市場拓展、客戶溝通的有效平臺。通過精心設計的展廳,企業能夠更好地傳達品牌理念、展示產品優勢、吸引潛在客戶、增強市場競爭力。同時,展廳也是企業文化與價值觀的重要載體,有助于提升員工歸屬感與自豪感,促進企業的長遠發展。
(2024-11-23)